多宝体育,多宝体育官网,多宝体育下载,多宝体育登录,多宝体育app,多宝体育网址,多宝体育登录,多宝体育靠谱吗,多宝官网,多宝网址,多宝注册,多宝真人,多宝游戏
编者按: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不少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农村闲置校舍何去何从?本期专题聚焦山东省成武县盘活闲置校舍的暖心实践:昔日书声琅琅的课堂,化身幸福院,托起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旧日操场廊道,转为医养结合、文化服务的惠民空间……这些探索不仅破解了资源浪费难题,更开拓了闲置校舍服务乡村的多元价值,精准呼应“一老一小”民生需求。
尽管已过去多年,72岁的徐伯明依然能清晰地记起村小最初的模样。在山东省成武县苟村集镇大曹庄村,对于上了年纪的村民来说,大曹庄小学曾是地标般的存在:红瓦铺顶,白灰抹墙,一排排规整的教室被砖墙拱卫着,木制的窗棂刷着绿色的油漆;上课铃声响过,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漫向四周田野,让正干着农活的父母听着格外安心。
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2017年,大曹庄小学也送走了自己的最后一批学生。时不时地,徐伯明会很怀念过去孩子们背着书包、成群结队嬉笑打闹的场景。“那会儿多热闹!”他感慨道,“村小闲置后,院子就荒废了,看着心疼。”
在苟村集镇,这样的闲置村小共有9所。它们散落在大曹庄村、赵瓦屋村、吕庄村等村庄。一些校舍屋顶渗漏,墙皮剥落,水电线路老化,建筑在闲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另一种寂寥正在乡村蔓延。这座鲁西南乡镇全镇人口共3.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近6000人,留守老人吃饭难、看病难、精神空虚等问题日益浮现。面对校舍资源闲置与农村养老服务短缺,苟村集镇决定将两个难题合并思考,由此开启了大曹庄小学“重生”为养老综合设施的新篇章。
改造闲置校舍,这项工程首先要面对的并非砖瓦,而是人心。项目伊始,疑虑声在所难免。有村民担心,学校虽然空了,但万一以后又有孩子要回来读书怎么办,直接改成幸福院会不会断了村里重开学校的后路?也有人质疑:“这改造肯定要花不少钱,最后会不会都摊到我们老人头上?我们收入不高,要是收费太高,根本住不起,岂不是成了‘面子工程’?”
为此,镇村干部们展开了一次次入户调研,坐在村民家中,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担忧。他们重点解释全镇教育资源已统筹整合的现状,彻底打消了家长对孩子未来上学的顾虑。之后,他们又通过一场场接地气的村民座谈会,拿着规划图,用最朴实的方言解释政策,让村民从最初的“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
“在透明的沟通机制下,大家都理解了盘活闲置校舍的必要性,将其改建为融合‘幸福院+周转房’的养老综合设施确实是民心所向。”苟村集镇党委副书记陈鲁艳介绍,“至于大家都很关心的改造资金来源问题,我们在‘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的原则下,通过‘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筹齐了资金。”
她把这笔账掰开了解释道:“具体来说,就是县民政局、镇上投资了二百三四十万元,村里出的土地和老学校,社会上捐赠了3.5万元,入住周转房的老人个人出1万元作为住房保证金,等老人不住了或者去世后返还保证金。至于在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老人,经村民代表评议后可以不出这笔保证金。”
人心齐了,还得啃下改造这块“硬骨头”。面对闲置的校舍部分建筑结构老化、修缮难度大的现实,为了尽可能节约资源,当地没有选择一拆了之,而是聘请专业建筑团队进行实地勘测和加固设计。其中,轻钢结构如同为老建筑穿上了一副坚韧的“内铠甲”;屋顶和墙面采用了防水保温一体化改造,让老房子冬天暖、夏天凉;原有的建筑特色也被尽可能保留下来。最终,这些历尽沧桑的建筑不仅安全性能全面提升,更拓展了丰富的功能,以全新面貌等待着老人们的到来。
如今,走在这片重获新生的空间里,扑面而来的是它作为“幸福院+周转房”为老人们量身定制的新日常。
临近午饭时间,76岁的侯勤玉捧着搪瓷杯,慢悠悠地从他入住的周转房踱向便民助老食堂。路上遇到老邻居,两人亲热地聊起了天。
“好得很!这里吃饭有食堂,看病有卫生室,医生常帮我检查血压,服务很周到!”侯勤玉说。
原来的教学楼和平房教室被改造为19套温馨的周转房后,像侯勤玉这样原先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等困难老年群体有了集中居住养老的地方。生活的便利,则是幸福院最触手可及的温暖。从食堂到能提供医疗、中医理疗、远程诊疗等服务的卫生室,再到可以晒太阳、锻炼身体的健身广场,所有动线都被精心规划在一个院落内,村中老人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不仅如此,老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得到了安放。白天,文娱活动室里总是很热闹,下棋声、谈笑声、戏曲声此起彼伏;乡村记忆馆则安静地收藏着村庄的往昔,成为老人们追溯往事、抒发乡愁的精神角落;“共富工坊”里,几位老人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做着汽车装饰加工、产品包装等零活,“挣个零花钱”的同时,更收获了一份价值感;最动人的,是这里又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通过“童心悦暮年”项目,老人们在此为孩子们讲红色故事、耕读文化,孩子们为老人们开展伴读、文艺表演等活动,“一老一小”共享新空间。
“以前我在这里教学,现在我又回到这里,给孩子们讲讲故事,看他们写作业。”80岁的退休教师宋聚兰眼里泛着光,尽管曾经熟悉的“讲台”已不在,但感受着孩子们的蓬勃朝气,她就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在幸福院里吃着热乎的饺子宴、享受着免费的理发服务,村中也有老人心里犯嘀咕:这样的幸福,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养老综合设施的运营不是靠某个人,而需要整个体系的支持。”陈鲁艳介绍,村干部每天都会来幸福院转转、专职医护人员按时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便民助老食堂由本村村民参与运营、“共富工坊”的负责人组织来料加工、志愿者队伍开展文化活动……多元化的团队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让幸福院的运转井然有序。更令人惊喜的是,幸福院产生了辐射效应——一些外出务工的子女看到村里养老压力的减轻、养老条件的改善,开始选择返乡发展。
“我们盘活了闲置资源,降低了建设成本;融合医养、劳养模式,弥补了农村养老‘短板’。”陈鲁艳说,面对成效,苟村集镇计划继续推进这一模式,将更多闲置校舍改造为养老综合设施,扩大养老服务覆盖范围。
“推进这一模式,关键还是在于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村委会等资源,构建‘政府+社会+集体’多元资金保障,强化村级组织带动和群众参与,以及配套医疗与就业服务,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陈鲁艳补充道。
如今,在大曹庄村,幸福院已经成了徐伯明心中的新地标,他说:“有服务,有活动,村里人都愿意聚在这里,我们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充满朝气!”